I类基础油主要以物理过程为主,其烃类结构没有改变,因此其质量由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决定。由于其生产工艺依然是传统的“老三套”,因此,在性能上,I类基础油会受到一定的限制。
I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,其烃类结构得到改变,且不受原料限制。II类基础油的芳烃含量小于10%,饱和烃含量高,安定性和抗氧性良好,与I类基础油相比,其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亦更为优越。
III类基础油所采取的是全加氢工艺,在性能上远远超出前两种,具有很高的粘度指数,挥发性也很低。一些III类基础油的性能与聚α-烯烃(PAO)可以媲美,但价格却十分经济实惠。
IV类基础油主要以聚α-烯烃(PAO)合成油为主,主要采用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生产。根据聚合度不同,分为低聚合度、中聚合度、高聚合度,分别调至不同的油品。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,无S、P和金属,并且不含蜡,倾点通常在-40℃以下,粘度指数一般超过140。不过,PAO的边界润滑性不佳,极性小,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,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,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。
除I~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(合成烃类、酯类、硅油等)、植物油、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。